周景王时期,大夫泠州鸠曾痛心疾地指出:“夫乐,天子之职也。
    职废,则官荒。”
    王室乐官的流散,导致雅乐体系逐渐失传。
    据《论语?微子》记载,鲁国的乐官们星散四方:“大师挚适齐,亚饭干适楚,三饭缭适蔡,四饭缺适秦,鼓方叔入于河,播鼗武入于汉,少师阳、击磬襄入于海。”
    音乐的功能也生了根本性转变。
    在郑国,“郑卫之音”
    取代雅乐成为主流,其旋律不再是“中正和平”
    的德音,而是“烦手淫声,慆堙心耳”
    的靡靡之音。
    齐宣王对“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,直好世俗之乐耳”
    的坦诚,折射出贵族阶层音乐审美趣味的堕落。
    当音乐从“通伦理”
    的教化工具沦为“娱耳目”
    的感官享受,乐教所承载的价值体系便失去了传播的载体,如同断了线的风筝,在世俗的狂风中飘摇无依。
    二、仁的觉醒:道德本体的哲学建构
    (一)文字考古中的仁学溯源
    从文字学角度考察,“仁”
    的起源可追溯至更早期的文化传统。
    在郭店楚简中,“仁”
    写作从身从心,强调道德情感与身体体验的关联;上博简《性情论》则云:“道始于情,情生于性。”
    揭示了“仁”
    作为道德情感,源于人类与生俱来的性情。
    这种对“仁”
    的本源性理解,与海德格尔“诗意地栖居”
    的存在论思想形成跨时空的对话——两者都强调人类存在的情感根基与伦理维度。
    在《尚书》中,“仁”
    虽未作为核心概念出现,却已蕴含原始的伦理智慧。
    《泰誓》篇“天视自我民视,天听自我民听”
    的表述,将天命观与民本思想相结合,为孔子“仁”
    学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前导。
    西周金文中的“德”
    字,如《大盂鼎》“丕显文王,受天有大命,在武王嗣文作邦,辟厥匿,匍有四方,畯正厥民”
    ,强调统治者应以德行获得天命眷顾,这种“崇德”
    传统成为孔子“仁”
    学的重要思想资源。
    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    (二)仁学体系的多维展开
    孔子对“仁”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~_~~_~ ~
~_~~_~ ~